建设儿童友好城市,首先要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。日前,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温州日报推出“1米高度看城市,温州因你更友好”系列报道,并向市民发出《温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调查问卷》。本次网络问卷分成人版与儿童版,在收回的15163份有效网络问卷中,有3333份问卷来自不同年龄层的儿童。
从问卷结果来看,有41.7%的儿童认为自己生活的环境“非常友好”,29.8%的儿童认为“比较友好”。他们说,一个城市对待儿童是否友好,在细节处一目了然。
孩子的希望:公共设施更多考虑我们的需求
与“成人版”问卷调查不同,针对孩子们设计的《温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调查问卷》题目更加具体,从细节入手将“儿童友好”的抽象理念落在实处。“生活的环境中可以保障你独立且安全前往的公共场所”有哪些?73.9%的孩子选择了学校,其次为公园、超市、图书馆和社区、商场、餐厅、医院和体育馆。
来自平阳的陈女士告诉记者,孩子三年级时,他们就“放手”让她自己上学。虽然每次会特意叮嘱孩子路上注意安全、小心来往车辆、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……但孩子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安全他们并不担心。她说:“现在社会治安稳定,交通秩序也好,孩子一个人去学校没问题。”除了学校外,公园、超市、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也是家长比较放心让孩子独自前往的公共场所,尤其是图书馆,不少家长表示周末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图书馆学习看书。
“学校门口多了条彩色斑马线,我们都看到了。”自从今年初南浦小学门口彩色斑马线亮相后,学校门口越来越多的彩色斑马线已经成为温州的靓丽风景线。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一道多选题,问孩子能够“独立且安全使用哪些公共设施”,结果选择斑马线的孩子最多,占46.8%,选择电梯的为40.7%,接下来分别为游乐设施34.5%,公共交通工具29.2%,健身器材23.7%。
在入校调查中,温州市第十二中学学生胡筝接受现场问卷调查时说道:“我希望公共设施能更多考虑到孩子的需求,比如健身器材除了成人版外,可以增加儿童健身器材,城市书房能增加儿童阅读区域。”
孩子的心声:青春期的我们最需要沟通与交流
本次接受儿童版的调查问卷的3333名儿童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主,3岁—5岁占比12.1%;6岁—12岁占比为50.3%;13岁—15岁占比25.9%;16岁—18岁占比11.6%。
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小学生来讲,最渴望的是能够与家长、老师、朋友彼此信任,亲密无间。在家庭生活中,要怎样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?入校调查中,记者得到的答案是“沟通与交流”。“你愿意主动对家长说出自己的意愿或想法吗?”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,40.6%的孩子表示“非常愿意”与家长沟通,33.5%的孩子表示“愿意”,17%的孩子表示“偶尔愿意”,还有8.8%的孩子表示“不愿意”,问卷结果从侧面反映出孩子们对沟通与交流的渴望。
在学校里,孩子们同样渴望能拥有“发言权”。问卷调查中有42.5%的孩子表示老师会经常询问自己的意见,33.5%的孩子表示“有时会询问”。在他们的眼里,老师主动询问对课程、校园和班级的意见和建议是对孩子最好的理解和尊重。
温州市南浦小学(集团)校长李碧认为读懂孩子,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儿童友好。她说:“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自己给予的东西就是对孩子友好,但是我们所给予的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想要的。”
她建议,儿童友好一定要从儿童真实的需求出发,倾听孩子的声音,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。作为家长和老师,她说首先要学会让位,要倾听,要赋能和帮助孩子,要给他们更多的鼓励,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。
孩子的期待:把“儿童友好”融入城市细节
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既需要放眼宏观,也需要把“友好”融入细微,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上。在问卷调查之外,记者还通过入校采访了解到,孩子眼中的“儿童友好”应该是从温暖的细节,感受到城市友好的善意,大到儿童议事厅、儿童权益保障,小到一个电梯扶手,课桌椅摆放的距离,把儿童友好融入细微是孩子们殷切的期盼。
“夏天马上就要到了,但是每次跟着爸爸去游泳,换衣服很不方便。”在市机关二幼,一个小女孩说起在游泳更衣室里的尴尬,爸爸不放心5岁的女儿一个人去女更衣室换衣服,带着女儿去男更衣室又不方便。同样,年轻的妈妈如果独自带着未成年的儿子去游泳,也会遇到这样的烦恼。
“如果游泳馆能设置几间亲子更衣室,就能化解这类尴尬。”幼儿园的老师黄瑶熙说,温州建设“儿童友好城市”有许多类似的细节可以打磨,如儿童快速检票通道,针对3岁-12岁少儿群体的特点设计户外运动场所等。
从“一米高度”看城市,最能看出一个城市友好度,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入校采访,站在孩子的角度,聆听孩子们的声音,能为温州建设“儿童友好城市”积累“细节铺垫”。这些“细节铺垫”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,也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,让温州成为过日子的好地方。